当代医学杂志编辑部:从病史中发现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量下降、骨骼微细结构退化,骨骼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常见骨代谢性疾病。骨质疏松症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有效避免不必要的骨折和晚期并发症。
病史中的诊断线索
骨质疏松症在早期并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但通过病史的评估可以发现许多线索。
1. 骨折史
骨质疏松症患者容易发生骨折,特别是脊椎压缩骨折。如果患者有多次脊椎压缩性骨折,就应该考虑是否为骨质疏松症所致。
2. 家族史
骨质疏松症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如果患者的家族中有人患有骨质疏松症或骨折等相关疾病,就应该提高警惕,并进行相关检查。
3. 药物史
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癫痫药、抗骨吸收药等药物也会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
4. 生活方式史
长期久坐、不运动、饮食不均衡、吸烟过量等因素也会增加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5. 年龄和性别
女性在绝经后尤其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也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发人群。
骨密度检测
只有通过检测骨密度,才能明确诊断是否为骨质疏松症。骨密度测试是一种非常简单、无创、低剂量的检查方法。通常使用的检测方法有双能X线吸收法(DXA)和经超声速骨密度计(QUS)。
预防和治疗
在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上,应采取以饮食、锻炼和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干预措施。合理的营养、充足的钙、维生素D的摄入、适量的阳光曝晒以及规律的身体锻炼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措施。同时,药物治疗如抗骨吸收药、雌激素替代疗法等可有效改善骨强度,减少骨折发生。
总之,及早发现和治疗骨质疏松症有助于预防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如果您存在以上病史线索或者对骨质疏松症有相关疑问,建议尽早咨询医生并进行相关检查。